11月21日,深圳前海欢乐剧场灯火璀璨,第十五届全运会在欢呼与感动中落下帷幕。
13天的赛程里,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用汗水浇灌梦想,用拼搏书写传奇。陕西体育代表团以竞技项目7金、13银、17铜、51个四至八名,以及群众赛事活动1个一等奖、4个二等奖、9个三等奖、20个四至八名,交出了一份竞技成绩与精神风貌双丰收的答卷。
从举重“零的突破”到射箭“42年圆梦”,从老将坚守到新星闪耀,三秦健儿用行动诠释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。
历史突破:坚韧铸就里程碑
本届全运会,陕西队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
17岁的举重小将王贵洲在男子109公斤级决赛中,顶住首把抓举失利的压力,以384公斤的总成绩夺冠,不仅打破了陕西全运会举重项目“零金牌”的僵局,更以178公斤的抓举成绩刷新全国青年纪录。

赛后,王贵洲泪洒赛场。他说:“教练告诉我,陕西队66年从没拿过全运会举重金牌,我特别想为陕西队实现这个突破。”
王贵洲的胜利为陕西重竞技项目翻开了新篇章。
同样令人动容的,是陕西女子射箭队长达42年的等待。马毅静、翟悦君、茹清宁在团体铜牌争夺战附加赛中,顶住对手连追两局的压力,凭借沉稳发挥锁定胜局。这支自1983年建队以来从未站上全运领奖台的队伍,终于用一枚铜牌弥补了历史的遗憾。

“我对这个成绩非常满意!今天天气本来就不好,风也大,但大家在赛场上都特别坚定,没被外界干扰。”赛后,作为队伍“开门红”功臣的马毅静难掩激动。
队友翟悦君则坦言,赛场紧张感难免存在:“站上赛场肯定会紧张,但我没多想别的,就一门心思琢磨把每个动作做得更干净、更到位,不辜负自己的准备。”
而在体操赛场,陈紫嫣、蒋淑婷领衔的陕西青年女队以0.181分的微弱优势逆转对手,摘得团体铜牌,创下陕西女子体操全运最佳战绩;陈紫嫣更独揽女子全能、高低杠等三项银牌,成为体操赛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
皮划艇项目中,21岁的杨舟宇轩带伤作战,在男子1000米单人皮艇决赛中摘铜,结束了陕西全运会皮划艇项目32年的奖牌荒。
这些突破的背后,是几代陕西体育人的接续奋斗。
代际接力:坚守与崛起的交响曲
老将的坚守与新秀的崛起,一同筑起了陕西体育的坚实基座。
39岁的铅球运动员冯杰已是第五次征战全运会,从2009年山东十一运会到2025年粤港澳十五运会,他用15年光阴诠释“坚守”的重量。

2018年甲状腺癌手术未能击垮他,面对外省市高薪邀约,他毅然选择留守:“陕西需要我时,我不能离开。”尽管最终以第10名收官,但他站在赛场的身影,已是年轻运动员最生动的教科书。
与此同时,年轻一代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接棒。
14岁的跳水小将赵仁杰在男子10米跳台决赛中虽有小失误,仍以480.05分斩获铜牌;22岁的拳击选手齐昕宇从巴黎奥运陪练逆袭成为全运亚军。作为陪练,她每天在“挨打”中精进技术,虽在最终在决赛中不敌奥运冠军吴愉,但激战三回合,虽败犹荣。
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身后有陕西的全力支持!”这位西安体育学院学子的成长,成为体教融合的典范。
精神之光:超越奖牌的价值
赛场的魅力,不仅在于金牌的闪耀,更在于那些超越胜负的瞬间。
攀岩名将骆知鹭在攀石决赛中因争议判罚屈居第四,但她并未抱怨,并坦然表示“这不是我的真实实力”。在女子难度决赛中,她带伤作战摘银,将伤痛视作“对坚持的最好回报”。岩壁上每一次脱手后的重新尝试,都是“不畏挫折”的生动注脚。

女子链球赛场上,19岁的高瑾尧在最后一次试投中爆发,掷出71米32的个人最佳成绩,获第四名。她与队友方伶、陈玉倩组成的“青春方阵”,承载着因伤缺阵的老将王峥的期许。
“这是陕西女子链球传承的力量。”高瑾尧哽咽道,未来要向王峥师姐看齐。这份在差距中成长的清醒,比奖牌更显珍贵。
田径4×100米混合接力,陕西虽无缘决赛,却跑出42秒02的历史最佳成绩。队员们冲过终点时的欢呼,诠释了“超越自我便是胜利”的真谛;拳击运动员朱亚姝首次参赛即摘铜,赛后直言“认清差距更重要”,将失利转化为前行的动力。
传承之力:师徒同行铸就辉煌
陕西体育的进步,离不开教练员的默默耕耘。
举重教练王金华与弟子刘欣欣的故事尤为动人。在男子96公斤级决赛中,刘欣欣在挺举203公斤失利。

“按训练节奏来。”台下,王金华鼓励着刘欣欣。最终,刘欣欣果断加至205公斤并成功举起,以371公斤总成绩摘铜。
这对师徒相伴七年,曾共渡技术瓶颈与伤病低谷,从2023年总成绩353公斤到如今的371公斤,18公斤的跨越见证着彼此的信任与坚守。
“没有王指导,就没有我的今天,”刘欣欣感慨。
在新征程上播种希望
四年前,十四运会在西安圆满落幕;四年后,三秦健儿南下粤港澳,用汗水与拼搏续写传奇。
如今,赛事虽已结束,但体育精神仍在延续——从刘宇坤射击两金超世界纪录,到杨昊/白钰鸣跳水组合惊艳夺冠,从传统强项射击、跳水、艺术体操等稳居全国前列,到拳击、摔跤等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、群众体育多点开花,陕西体育正以“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”的姿态迈向新征程。
四年后,陕西运动员将带着新的期许,再次踏上逐梦之旅。而今天的每一滴汗水、每一次突破,都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2029年,我们湖南再见。
群众新闻 记者 田涯 张超